根據小清河復航工程投資規模較大、價格調整機制相對靈活、市場化運營程度相對較高、需求長期相對穩定等特點,山東省采用PPP模式推進小清河復航工程建設,政策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預期顯著,實現相關各級政府、社會資本方、沿線地區等多方共贏。
一、政策效益優勢明顯。一是有利于緩解政府當期籌資困難。傳統政府投資模式下,省政府需在3年建設期內全部負擔項目總投資135.9億元,年均支出45億元。采取PPP模式,省政府3年建設期內年均支出僅17.23億元,在運營期27年內采取可行性缺口補助的方式平滑支出,年均支出4.88億元,可有效節約項目全生命周期成本14.74億元。二是有利于提高項目建設與運營效率。由具備專業管理和運營經驗的社會資本方控股項目法人公司,承擔小清河復航工程融資、建設、運維等全生命周期職責,充分發揮社會資本方技術和管理優勢,整體提升項目建設運營效率,增加公共服務產出。三是有利于激發經濟活力和創造力。鼓勵包括民營資本在內的各類資本參與小清河復航工程建設,進一步打破行業準入“玻璃門”,盤活社會存量資本,推動形成多元化、可持續的公共服務投資渠道。同時,政府主要負責項目實施的監督和績效評價,并通過建立政府按效付費機制,把社會資本的利益與政府意愿緊密捆綁,實現政企雙贏。
二、經濟效益預期可觀。一是物流成本大幅降低。小清河復航后,海河聯運每年可以分流超過4000萬噸的大宗貨物運量,相當于再造一條膠濟鐵路,大大緩解濟青高速、膠濟鐵路等交通干線的運輸壓力,優化區域交通運輸結構。采用海河直達的方式運輸企業所需物資,每噸貨物每公里的運營成本僅為公路的43%、鐵路的64%,可大大降低運輸成本,提高企業競爭力。二是經營性收入可觀。根據航道貨物運量及收費標準預測,27年運營期內可實現收入80億元,年均收入近3億元,對運營企業具有一定吸引力。三是政府補助適當彌補項目成本。項目運營期政府財政補貼支出平均每年為4.88億元,最高為每年6.08億元,均處于財政可承受范圍內。同時,借助國家加大內河水運投入的大好時機,可爭取中央財政支持,進一步提高項目正常運營能力,促進小清河復航后健康運營。
三、社會效益多方共贏。一是濟南淄博成為“沿?!背鞘?。小清河復航工程由西向東貫穿我省5市,為濟南、淄博開辟了出海通道,為濱州、東營、濰坊新增了出???,助推我省做好經略海洋大文章。二是防洪除澇能力和農業灌溉水平大幅改善。小清河復航按三級航道擴挖河槽,航道底寬為45米,開挖土方用于填筑大堤,使小清河全線防洪標準由20年一遇提高至50年一遇,除澇標準由5年一遇提高至10年一遇,可以大大緩解省會濟南及兩岸城市的防洪壓力。三是小清河及沿線污染治理同步推進。小清河水運具有能耗低、污染小的特點,每噸公里能耗僅為公路的1/10、鐵路的1/2,CO2排放量也僅為汽車的1/6,按年運量4000萬噸計算,小清河航運每年可減少CO2排放量1.46萬噸。同時,工程實施后,所有船舶采用標準化船型,船舶動力全部使用LNG清潔燃料,船上垃圾及油污水全部實現回收上岸處理,小清河蓄水量也將大幅增加,對沿線生態環境改善和水質凈化具有推動作用。四是周邊旅游經濟協同發展。隨著航道的整治、綠化、美化和道路、橋梁、船閘等設施的改造,小清河將成為我省一道集生態、景觀、文化為一體的風景線,有利于帶動沿線旅游資源的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