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所作的十九大報告大氣磅礴、內涵豐富,3萬多字的報告縱觀歷史、展望未來,濃縮了5年來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經驗與啟示,描繪了從現在到2020年乃至本世紀中葉的宏偉藍圖。在第七部分“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中,專門提到了“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并對文化產業的發展作出具體部署: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須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加快構建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體制機制。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創新生產經營機制,完善文化經濟政策,培育新型文化業態。加強中外人文交流,以我為主、兼收并蓄。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
過去一段時間,有人談起文化產業還有些“躲躲閃閃”,有人做起文化產業還有些“畏手畏腳”,徘徊、觀望,甚至疑慮,那么這次習總書記的十九大報告就為文化產業“開宗明義”、“正名定分”,破除了觀念束縛和思想障礙,讓文化產業可以名正言順地加大發展,可以理直氣壯地向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邁進,不僅要做大做強文化產業自身,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加優良的精神文化產品,助力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而且還要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型,融入經濟社會全方位發展,助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
本次報告的一大亮點是對沿襲了30多年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作出了重大調整: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中央對社會主要矛盾的表述都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 這次報告調整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個重大判斷的轉變,符合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實情,符合中國生產力快速躍升的國情,符合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世情。
社會主要矛盾的新變化,為新時代中國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了新的政策機遇和市場機遇。
從政策層面看,“美好生活”不同于一般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其更大程度對應的是“馬斯洛需求層次”上的社會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等更高層次的精神需求。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文化產業發展的導向應該緊緊圍繞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2016年,李克強總理提出了“幸福產業”的概念,把旅游、文化、體育、健康、養老稱為“五大幸福產業”。幸福產業的提法與人民美好生活的新需求高度契合,未來應該成為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政策導向。
從市場層面看,中國經濟總量達到80萬億元,在十三五時期,中國人均GDP將超過1萬美元,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強起來”的中國,必然會催生更大的文化市場。按照十九大報告所描繪的全面實現小康社會之后前十五年的圖景中,“人民生活更為寬裕,中等收入群體比例明顯提高,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本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這一圖景也正是有利于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的基礎條件,既拉動消費增長,也促進消費升級。特別是隨著中等收入人群的增加,越來越多的中國人講求“生活品質”、崇尚“生活美學”,提倡高附加值的產品和高度個性化、定制化的消費觀,拒絕規?;呐可a。伴隨著高文化附加值產品的涌現,匠人精神、私人定制、情懷營銷也躍然眼前----在滿足人民對多方面多層次多樣化的美好精神文化需求方面,文化產業必將有更大作為。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關系全局的歷史性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提出了許多新要求,也對文化產業發展提出新的要求。具體說來,根據十九大報告新精神,立足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對新時代的文化產業提出以下新要求:
一、文化產業要提供豐富、優質的精神文化產品。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十九大報告,把文化放到了興國強國的高度,提出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2016年,全國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從2012年的18071億元增加到30254億元,首次突破3萬億元,占GDP的比重從2012年的3.48%提高到4.07%。按照十九大“加快構建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體制機制”要求,未來文化產業的發展是“雙效統一”,是數量和質量的“雙提升”。
文化產業提供精神產品,應該有品質、有品位,應體現精神價值和“以文化人”的獨特作用。習總書記強調,要繁榮文藝創作,堅持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相統一,加強現實題材創作,不斷推出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的精品力作。發揚學術民主、藝術民主,提升文藝原創力,推動文藝創新。倡導講品位、講格調、講責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
十九大報告十分重視傳統文化,這要求文化產業也要深人挖掘傳統文化資源,讓傳統文化“活”起來。十九大報告提出具體路徑: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
二、繼續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激活文化產業活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宣傳文化戰線高舉改革旗幟、聚焦“四梁八柱”、銳意攻堅克難,在鞏固已往改革成果基礎上,推動文化體制改革在新的起點上縱深拓展,取得一批開拓性、引領性、標志性的制度創新成果。
文化體制改革沒有“完成時”,只有“進行時”,沿著十九大的精神,將繼續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加快構建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體制機制。在此過程中,要尊重市場規律,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創新生產經營機制,完善文化經濟政策,進一步激發全社會的文化創造活力。
三、文化與科技“雙輪驅動”,積極創新文化業態。
過去五年,文化產業主動對接“互聯網+”戰略,文化與科技“雙輪驅動”,推動網絡文學、網絡音樂、網絡電影、網絡演出、網絡動漫等新興業態迅猛發展,改變著人們的文化消費方式,也拓展了文化產業新的發展空間。2016年“互聯網+”為主要形式的文化信息傳輸服務業營業收入增長達30.3%,高居文化及相關產業10個行業的榜首。數字創意產業將成為“十三五”時期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重要支柱之一。
產品創新、服務創新、商業模式創新,使文化成為創新最活躍的領域,2016年全國文化及相關產業新設企業71.87萬戶,同比增長21.3%;注冊資本4.13萬億元,同比增長60.4%,比全國新設企業注冊資本44.6%的平均增速高出15.8個百分點。
未來,文化產業還要深入研究消費者對美好生活的新需求,不斷豐富文化產品供給,優化供給結構,創新文化業態,提升文化內涵和產品質量,善于運用互聯網技術和信息化手段傳播文化,才能解決好文化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才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的新需要。
習總書記說,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者和踐行者,又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應該而且一定能夠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實踐創造中進行文化創造,在歷史進步中實現文化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