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觀眾不看選秀歌唱比賽,喜歡看的電視節目是《中國詩詞大會》《國家寶藏》 ,走進電影院喜歡看的電影是《紅海行動》 《哪吒》 ,該怎么理解這些正在發生的文化現象呢?9月20日至21日,主題為“致敬70年:青年文藝與國家形象”的第五屆中國青年文藝評論家“西湖論壇”在浙江杭州舉辦,有專家提出了這個問題。
與會學者談到了與這些現象有關的背景。據中國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孫佳山觀察,我國的青年亞文化有了新面貌,他舉了網絡文化的例子:“中國的粉絲文化、青年亞文化形態原本深受日本和韓國的影響,但是從‘帝吧出征’發展到‘飯圈女孩出征’ ,這是日本、韓國沒有的文化現象,這表明移動互聯網時期的中國經驗正處在這個時代的最前列。 ”孫佳山認為,改革開放以后我國出現的青年亞文化改寫了二戰后以反叛為基本特征的青年亞文化。
隨著外部環境和內部條件的變化,青年文化、亞文化在當下已經上升為重點,參與到國家話語的建構中來。孫佳山認為,有的網絡文藝現象看似“狗血”或者莫名其妙,但已不能把它與其它藝術行業區別開,像以前那樣孤立地看待它,特別是當全球經濟處在下行區間和面臨爭端加劇的現實中,網絡文藝在國家發展大局中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國戲曲學院教授顏全毅結合自己的經歷,講述了這些年文化生態的變化:“少年時代的我是一個戲迷,我對別人說我愛好京劇,別人會說,‘你這么年輕的小伙子怎么會愛京劇呢? ’但是,今天在一些大城市,你如果說我愛好昆曲,大家會向你投來崇拜的目光。 ”他提到,受惠于自上而下的政策扶持,戲曲行業的生態改變了,青年從業者多了,青年評論人才、青年觀眾都在幾何式地增長。
像戲曲這樣的傳統文藝形態廣泛地影響青年文化,在改革開放以前是很難理解的;“80后”“90后”“00后”對待革命文藝也毫無違和感,這也是新情況。中國劇協副主席、著名編劇羅懷臻認為這些就是新時代的特征,新時代不是一個時間概念,而是一個品質概念,它應該是一種價值觀和一種審美觀的體現。所以新時代的中國故事的講法要和以前不一樣。
文藝風氣通常是以青年人的選擇作為標志。不過,羅懷臻也提醒人們注意,在每個人的文化背景當中可能會有某種偏激,有的人對傳統特別親和,有的人對西方的現代藝術特別有感覺,有的人對某些理念特別遵從。
模仿傳統成為年輕人的一種時尚,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上海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汪涌豪對這類現象態度謹慎,他認為,一些文藝創作中因為對國外文藝風潮的追捧、缺乏對歷史的尊重,導致原本作品是要寫鄉土、寫歷史文化,卻變成了像是在寫外國的歷史文化。熱衷于古典或任何一種風潮的年輕人也一樣,恰恰是由于他們背后沒有歷史的支撐,才會不斷地追逐潮流。關于青年人對革命文藝的態度,羅懷臻認為,現在的青年人對革命歷史故事、對宏大命題的代入,沒有那些經歷過戰爭年代的長輩們的本能與記憶,他們對自己生活的社會感到“理所當然” ,所以需要創作者根據時代語境和時代特點,向年輕人重新種植對價值的認可。2018年至2019年,羅懷臻與青年創作者合作了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 ,舞劇推出后反響很好,因為年輕的創作者們希望這部《永不消逝的電波》不是用來讓父母們懷舊,而是為了讓同齡人們敬佩。對于古代題材,羅懷臻認為,如果要讓現代人接受古代的故事,則需要讓古代的故事接受現代價值觀的洗禮?!爱斚绿岢默F實題材創作,未嘗不是倒逼我們傳統工藝、傳統美學向現代轉型最便捷的通道。 ”羅懷臻說道。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路侃指出,青年文藝人才對宏觀文藝政策、對大局觀的認識和融合有些欠缺,而這些往往影響到創作和評論的深度。當下的青年文藝人才有順利成長的背景和接受高等教育的優勢,但同時他們社會閱歷不足,難免影響到對作品的思想深度、社會歷史、人物與美的理解。對于青年文藝批評中“沉迷于文體的解讀解構,忘了價值的凸顯,揀了理論丟了歷史”的現象,汪涌豪說:“文藝批評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歷史批評,應該在里邊看得到歷史的意識、歷史的滄桑感、歷史的延續感、歷史的艱難,從而既建構出了深度、高度,同時也給人溫暖。 ”
強調傳統經典的時代,不能丟掉原創能力,傳統的書法藝術要如何體現出現代精神呢?書法評論家白銳認為,讓書法直接表達現實很難,但是書法中同樣可以具有現代的意識。她舉例,在王羲之的時代是用尺牘傳書,如今,許多作品都要進入美術館的展廳,方寸之間的書法已然不適合觀賞,所以相應地,寫字的筆法、墨法、章法都要改變。然而,目前指導書法實踐的大多還是古代書論,書法理論的滯后使得其無法引導書法實踐進行轉化。白銳提到,受相同原因影響的還有國際交流中的書法,相比把書法作品張掛起來,可能效果更好的方式是把書法的藝術原則或審美規律抽離出來,換一種形式去對話。在目前的情況下,白銳認為,青年創作者在成長過程中要保持一種警醒態度,始終依靠原創精神和個性探索才能走在“第一方陣”中。
如今的傳統藝術的神韻不應該有陳腐氣息,而應該有現代感。故宮博物院副研究員楊頻認為,如果書法藝術遠離現代精神生活的表達,書法就僅僅是傳統美學的延續和附庸,如果從專業到民間主流都沉醉在傳統的套路里面,作品就只能是點綴生活的美的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