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文化和旅游部部長雒樹剛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報告我國文化產業發展工作情況時,強調“不搞唯票房、唯發行量、唯收視率、唯流量”。
對于產業發展來說,追求經濟效益,是市場經濟的內在規律和邏輯。同時必須認識到,文化產業不同于一般產業,它具有意識形態和產業雙重屬性。發展文化產業,必須充分考慮其特殊性,考慮其意識形態屬性和思想、藝術、審美等方面的價值。
常識告訴我們,關乎精神、心靈、情感的事物如文化產品、藝術作品以及相關產業,其品質優劣、發展好壞不能僅用票房、發行量、收視率、流量來衡量。歷史證明,人類文明史上的許多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在于它們標志著人類的智慧、精神、思想所抵達的高度,并因此傳諸后世,穿越歷史時空,越發彰顯出自身的價值,這種價值不能簡單以經濟效益衡量。因此,僅以產業思維、數字眼光看待文化產業,是片面、狹隘的。
文化產業發展不僅有“當下”這一維度,更要有歷史的維度、未來的維度。文化產業從業者不能被票房、發行量、收視率、流量牽著鼻子走,而應跳出這個小圈子,站在更高的層面、心懷更大的格局,觀照自己所從事的工作。
其實,努力堅守意識形態陣地、提升品質內涵、追求社會效益,也將同時促進經濟效益,同樣可以帶來可觀的票房、發行量、收視率、流量。比如,中華書局、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等出版機構,不迷信所謂“暢銷書”,多年堅持深耕中國古代典籍、學術研究專著,闖出了自己的品牌之路;重慶市川劇院不搞花哨制作,近年創排的川劇《江姐》受到觀眾極大認可,彰顯了紅色故事、精神的當代魅力;電影《紅海行動》《戰狼2》等不僅僅追求以炫目特效博眼球,而以歌頌英雄、高唱主旋律之歌,贏得了相當可觀的票房收入。
相反,倘若僅僅看重票房、發行量、收視率、流量而放逐了更為根本、關鍵的追求,文化產業就容易出現一些問題。前不久,幫明星刷出一億微博轉發量的“黑手”被抓,掀開流量造假的冰山一角??梢?,“唯票房、唯發行量、唯收視率、唯流量”的錯誤認識不僅對藝術價值、思想價值的張揚造成妨礙,甚至已經將一部分人引向違規違法的深淵。
因此,強調文化產業“不搞唯票房、唯發行量、唯收視率、唯流量”,非常必要、恰逢其時,文化產業發展只有找準了方向,才能更好地服務于偉大的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