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什么?何為鄉村文化?文化在城鄉一體化發展中的價值,特色小鎮建設的文化旨歸等話題,在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其意義格外突顯。鄉村是中華文化特別是農耕文明的根脈所在,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血脈所系。然而,在現代化和城市化進程中,鄉村發展呈現式微態勢,鄉村的價值特別是鄉村文化的意義被有所淡化。如何認識和發掘鄉村文化的現代價值,不僅對于擺脫貧困、發展鄉村經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要意義,更是對于深刻理解中華文化、華夏文明的特質,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有著深遠影響。
本著這樣的視野、視角,我們把對鄉村文化的理解置于“現代性”視域下,才能更加明晰鄉村文化復興對于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重要意義。鄉村文化是多樣性、豐富多彩的,承載農耕文明的諸多文化形式不僅是歷史的、傳統的,也是當下的和未來的,它應該在參與中華文明的創新創造中獲得新的發展。鄉土社會傳統智慧也是伴隨城鄉現代化發展進程的重要精神財富。歷史經驗表明,任何文化或文明如果失去對自身文化傳統的深刻了解和認知,也就失去了進行創新的基礎。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歷史和現實都表明,一個拋棄了或者背叛了自己歷史文化的民族,不僅不可能發展起來,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場歷史悲劇”。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生存于世的根基,在現代化進程中一旦割斷與傳統的紐帶,將會喪失對自身文化傳統的延續,從而缺失文化認同的凝聚力,沒有了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根本性標識,在現代化進程中,能夠悉心保留一個民族較完整的生活理念和價值追求,才能在根本上延續民族情感、民族精神,使民族的生活方式“活態化”地植根于社會現代轉型中,成為文化現代化的資源和民族精神家園的棲息地。
要明確鄉村文化獨立的本體地位,使之在與城市文化發展中相得益彰。在現代城市化進程中,鄉村文化價值往往被低估,尤其表現在以旅游為目的的鄉村規劃和設計上,以功利化經濟目的追逐往往剝奪了鄉村文化的多維價值。事實上,僅僅止步于鄉村旅游、觀光等形式來發展和支撐農村社會經濟和文化,是難以實現城鄉文化的良性互動的,尊重鄉村的基本生活方式是鄉村文化復興的前提。
鄉村的衰落是經濟社會文化發展不平衡的后果,需要從發展理念和歷史規律中去探尋問題的癥結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對工業文明內生矛盾的有效破解與發展轉向。新時代新思維,需要解放思想再出發,這種思想解放是以文化復興為催化劑和方向引領,用文化引導未來。鄉村文化復興不僅是文化強國建設的重要內容,更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訴求,是堅定文化自信的根基。鄉村振興需要文化鑄魂、文化弘志、文化扶智,需要文化發揮凝聚力積聚人氣,需要文化培根明德,進而在繁榮興盛中守護精神家園。
鄉村文化復興首先需要改變觀念,鄉村文化復興是一種有別于城市化的鄉村現代化方式,需要倡導一種尊重鄉村文化的本體地位以及和城市文化的相互支撐與補充的共在。也就是說,鄉村振興要有鄉土文明的復興。城鄉一體化不是城市取代鄉村、鄉村像城市,而是相互尊重其本體性的存在,以文化的獨立維護人的尊嚴,使每一種生活方式都得到尊重。城鄉一體化的理念需要文化支撐和文化價值的潤澤,鄉村振興旨在弘揚鄉村文化的本體價值,推動鄉土文明在與時代發展結合中復興,使鄉村民間民俗資源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從而夯實鄉村振興的文化基礎。這是理念,更是實踐。
事實上,隨著美麗鄉村建設、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很多人已經開始認識到,在急劇的現代化、城市化進程中,鄉村生活方式需要被再發現。鄉村文化不是與現代城市文化對立,而是相互促進相互補充,是有著獨立存在價值的非依附性存在。鄉村文化與城市文化不是替代性關系,而是滿足不同生活群體心靈需求的共在,鄉村文化的獨特性就在于它在一定程度上賡續著中華文化的根脈,同樣是今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精神支撐力量,它能夠最廣泛地增強民眾對中華民族的心理認同。鄉村要現代化,鄉村文化要在現代性視域中獲得新生。
其次,鄉村文化復興一定要有載體建設,要有產業支撐,要有生態美好的青山綠水,要有人才和組織建設的托舉,也就是說鄉村文化復興要落到農民真實的生活方式上。因此,應保護鄉村有別于城市生活的方式、生活傳統,使鄉愁能夠落地生根。因此,諸如“田園綜合體”“鄉村旅游”“村莊景區化”“創意農業”等鄉村建設和發展的項目落地要走向日常生活,而不是完全由資本和商業利益所控制。在開展創意農業體驗、農家樂、鄉村民宿、采摘等活動帶動農民就業致富過程中,提升鄉村社會文明素質和文明程度。如果脫離農民的生活方式,不能實現生產、生態、生活的有機交融,鄉村文化的主體性就會喪失。只有保護和發展鄉村傳統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使鄉村振興有可持續性,其意義和價值才能真正煥發出來。真實的鄉村不是審美想象的空間,而是有著自身文化肌理的意義空間,有著家長里短、互助互幫、宗廟祠堂、讀書敬祖的雜糅之地,是在時代變化中的生活方式的再塑造。雖然,現實中的一些鄉村依然還很貧窮和落后,需要在城市反哺中振興,但文化的根脈和生命活力尚在。鄉村有待文化的發現,鄉村文化需要復興,這是時代發展的要求。
鄉村文化復興一定要有對鄉土文明的敬畏,在敬意和尊嚴中才能保護鄉村文化的本地地位。急劇的城鎮化特別是城市化發展給鄉村帶來了一定程度上的破壞和撕裂,其根本癥結就在于缺失對鄉土文明的敬畏。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從文化的再發現開始,鄉村振興與特色小鎮建設應充分展示“文化的中國”,使現代人能充分體驗中國味的鄉愁感。遍地開花的特色小鎮建設貴在“特色”,而不是以追求“大拆大造”為目標。事實上,在千篇一律的“大”的覆蓋下,鄉村的靈魂、底蘊和特色就會消失。鄉村文化復興一定要蘊蓄和弘揚中國鄉土文明的價值意味,才能在根底上托舉中華文化的發展。說到底,中國之強最終一定是文化自強,是對人類文明的文化貢獻。就此而言,這尤其離不開鄉村文化的再發現和鄉土文明的價值重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