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lect id="1r3p3"><video id="1r3p3"></video></delect>
<dl id="1r3p3"></dl><i id="1r3p3"><dl id="1r3p3"></dl></i>
<nobr id="1r3p3"></nobr>
<dl id="1r3p3"><i id="1r3p3"></i></dl><video id="1r3p3"></video>
<dl id="1r3p3"></dl>
<dl id="1r3p3"></dl>
<dl id="1r3p3"></dl>
<video id="1r3p3"><i id="1r3p3"></i></video><dl id="1r3p3"></dl><dl id="1r3p3"></dl>
<dl id="1r3p3"></dl>
<dl id="1r3p3"><i id="1r3p3"><font id="1r3p3"></font></i></dl> <dl id="1r3p3"></dl>
<video id="1r3p3"></video><dl id="1r3p3"></dl><video id="1r3p3"></video><video id="1r3p3"><i id="1r3p3"><font id="1r3p3"></font></i></video>
<dl id="1r3p3"><delect id="1r3p3"><font id="1r3p3"></font></delect></dl><video id="1r3p3"></video>
<video id="1r3p3"><i id="1r3p3"></i></video><video id="1r3p3"><delect id="1r3p3"></delect></video><dl id="1r3p3"></dl>
當前位置: 首頁 >> 業務介紹 >> 國有文化 >> 正文
中國元素:從點綴到立體書寫
2020-01-13   中國文化報 審核人:   (點擊: )
[字號: ]

對神秘的東方國度的想象在外國文學中多次出現。在他們的筆下,那里或是令人向往的神秘國度,或是令人恐懼的荒蠻國度,很難想象描述的是同一個中國。外國文學中的中國形象或明或暗、或真或假,不管是天馬行空的想象,還是添油加醋的演繹,都反映了以作家為代表的外國人對中國的態度與認知,這是衡量中外關系的重要維度。

很多外國小說中零星點綴著中國元素,但也反映出作者的意圖。西班牙作家塞萬提斯的小說《堂吉訶德》第一部頗為暢銷,讀者期盼第二部早日面世,這種期盼有多急切呢?塞萬提斯在1615年出版的第二部的《致莫雷斯伯爵的獻詞》中寫道:“最急切的莫過于中國大皇帝了。一個月以前,他用中文給我寫了封信,親自派人送來,要我,更確切地說是求我給他捎去一本《堂吉訶德》,因為他想建立一所卡斯蒂利亞語學校,打算拿《堂吉訶德》的故事當課本。同時他還想聘請我當校長?!痹谒磥?,連中國人都想看這本書,足以說明他已經聲名遠播。在法國作家福樓拜于1856年出版的小說《包法利夫人》中,當賴昂看到包法利夫人的時候,見“她穿一件南京布袍子,周圍一片窮苦景象,他越看越覺得不倫不類”。南京布是十八、十九世紀暢銷歐洲的中國產品,這件跟她的身份不相符的袍子,正是她的心“和財富接觸過之后,添了一些磨蹭不掉的東西”的具體體現。

中國元素在很多外國小說中有著濃墨重彩的一筆。意大利詩人阿里奧斯托出版于1516年的長詩《瘋狂的羅蘭》,主線之一就是羅蘭為契丹公主安杰麗佳創立的不朽功業。在這部作品中,西方的英雄愛慕東方的公主,結果被公主拋棄,展現了當時的西方人在想象中對中國的仰視。英國作家笛福在1719年創作的《魯濱孫漂流記(第二部)》中,寫魯濱孫周游世界包括到中國游歷的故事。笛福受很多西方人撰寫的游記的影響,對中國既有肯定也有否定,尤其是對社會弊病的批判,至今仍對我們有警醒意味。在阿根廷作家博爾赫斯的作品中經常能看到中國元素,在他的短篇小說《小徑分岔的花園》中,余準知道彭冣想寫一部比《紅樓夢》人物更多的小說,建造一個誰都走不出來的迷宮,后來漢學家艾伯特介紹:“人們都以為是兩件事,誰都沒有想到書和迷宮是一件東西?!痹谶@里,博爾赫斯迷戀的迷宮、書、中國等元素融為一體,這篇小說也成為他久負盛名的代表作。

很多熟悉中國的作家還會對中國元素進行改編。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發表于1920年的短篇小說《杜子春》就改編自我國的唐傳奇,他把修仙難的主題改為為了父母而放棄修仙。捷克作家赫拉巴爾在1989年出版的小說《過于喧囂的孤獨》中,多次引用老子《道德經》中的名句,還把“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改為“知其辱,守其榮,為天下式”。

寫中國古代的社會狀況需要想象,還需要儲存足夠的文化資源。在荷蘭漢學家高羅佩寫于20世紀中葉的《大唐狄公案》中,有百余幅他模仿明代風格畫的插圖,還繪制了蓬萊全圖、祥云狀蚊香等。高羅佩發揮漢學家的優勢,把琴道、圍棋等作為情節推進的重要線索,還把棋譜殘局畫了出來。紙上的文化想象也需要生活的浸潤,尤其是寫近現代中國的時候,需要作家有在中國居住的經歷。英國作家毛姆曾在中國游歷,游歷的感受在他1925年出版的小說《面紗》中有所體現,書中寫凱蒂來到中國才揭開生活的面紗,她的生活態度的變化體現了毛姆在面對中國時矛盾的心態。美國作家賽珍珠久居中國,在1931年出版的小說《大地》中展現了中國人的日常生活,并闡釋了中國人的價值觀,王龍告誡子孫:“我們來自大地,我們也必須回歸大地——如果你們守住田地,你們就能活下去——沒有人能搶走你們的地?!痹谝獯罄骷铱柧S諾1972年出版的小說《看不見的城市》中,當馬可·波羅向忽必烈汗匯報旅行情況時,忽必烈打斷他說:“從現在開始,由我來描述城市,而你則說明是否真的存在我所想象的城市,她們是否跟我想象的一樣?!毕胂蟪鰜淼某鞘性诂F實中總會有些走樣甚至根本不存在,但在想象起步的地方,相互理解也邁出了還未落地的一步。

日本深受中國文化影響,千年之前的紫式部對中國的了解要勝過今天的很多人,雖然沒有到過中國,但她生活中有很多中國的文化信息。她在小說《源氏物語》的開頭就提到皇上晨夕披覽《長恨歌》畫冊,皇上與桐壺更衣慣說“在天愿為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之句?!皯T說”既表明他們感情甚篤,又表明他們對唐詩尤其是白居易詩歌的青睞。紫式部在第五十三回引用了白居易《陵園妾》的“松門到曉月徘徊”。在第八回的花宴上,源氏公子穿的是白地彩紋中國薄綢常禮服。很多當代日本作家也很喜歡中國題材,例如,井上靖創作了《孔子》《敦煌》《樓蘭》《天平之甍》等展現中國古代歷史的小說;夢枕貘的《妖貓傳》隨著同名電影的播出為更多人所知;村上春樹則因為在2017年出版的小說《刺殺騎士團長》中承認南京大屠殺,而引發熱議。

愛爾蘭詩人葉芝寫道:

“中國佬正朝它攀登;我樂于

想象他們在那里坐定;

在那里,凝望山巒和天宇,

注視一切悲劇的場景?!?/p>

外國作家對中國的吹捧或批判,有的發自肺腑,有的人云亦云,有的則是戴著有色眼鏡。脆弱的心態撐不起自信的微笑,我們對待外國文學的態度也折射出民族的胸襟。但從長遠來看,從中國元素的點綴到對中國的立體書寫,紙上的想象將越來越靠譜。

上一條:站于“都挺好”上,期待“會更好”
下一條:鄉村文化復興要有對鄉土文明的敬畏
關閉窗口
久久精品国厂无码二区
<delect id="1r3p3"><video id="1r3p3"></video></delect>
<dl id="1r3p3"></dl><i id="1r3p3"><dl id="1r3p3"></dl></i>
<nobr id="1r3p3"></nobr>
<dl id="1r3p3"><i id="1r3p3"></i></dl><video id="1r3p3"></video>
<dl id="1r3p3"></dl>
<dl id="1r3p3"></dl>
<dl id="1r3p3"></dl>
<video id="1r3p3"><i id="1r3p3"></i></video><dl id="1r3p3"></dl><dl id="1r3p3"></dl>
<dl id="1r3p3"></dl>
<dl id="1r3p3"><i id="1r3p3"><font id="1r3p3"></font></i></dl> <dl id="1r3p3"></dl>
<video id="1r3p3"></video><dl id="1r3p3"></dl><video id="1r3p3"></video><video id="1r3p3"><i id="1r3p3"><font id="1r3p3"></font></i></video>
<dl id="1r3p3"><delect id="1r3p3"><font id="1r3p3"></font></delect></dl><video id="1r3p3"></video>
<video id="1r3p3"><i id="1r3p3"></i></video><video id="1r3p3"><delect id="1r3p3"></delect></video><dl id="1r3p3"></d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