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可謂中國影視行業轉型調整之年。在調整與變化的風云之中,有影視公司被洗牌出局,也有影視公司在激烈競爭中推出口碑與效益雙豐收的佳作。
盤點這一年的電視劇創作,我們看到一批精心創作的優秀獻禮劇,乘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的時間節點與關注熱點,成為熒屏一大亮點;現實題材作品扎根生活的厚土,依然是電視劇創作的主流方向,不少作品“引爆”社會議題,惹得觀眾們在劇情與現實話題之間輾轉激動;古裝劇逆風上揚,帶來值得關注的變化……2019年的電視劇創作,給我們帶來哪些思考?
獻禮劇“激蕩”
2019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在這樣的時間節點上,電視劇創作自然是不能缺席的。2019年8月底,國家廣播電視總局舉辦“我愛你中國——優秀電視劇百日展播活動”啟動儀式。此后,各大播出平臺相繼推出優秀獻禮劇,以不同的角度、多元的方式來講述關于新中國的故事,風雨征程和滄桑巨變在劇情的跌宕起伏中,吸引了觀眾的眼球,也擊中了觀眾的家國情懷。這其中,既有《激蕩》《在遠方》《奔騰年代》等以小角度切入大時代,關注各行各業的作品;也有《陸戰之王》《空降利刃》等體現英雄主義與愛國情懷的軍旅??;還有《外交風云》《特赦1959》等回顧歷史事件的重大題材作品。
或許,在觀眾以往的刻板印象中,獻禮劇雖然題材重大、制作精良,但有時不免“不接地氣”,于是可能“敬而遠之”。但2019年的獻禮劇卻普遍受到歡迎,收視成績非常搶眼。以央視索福瑞統計的2019年55城年度TOP10收視率榜單為例,前5位均為獻禮劇,分別是《老酒館》《空降利刃》《大江大河》(2018年底開播,2019年初完結)《激蕩》《光榮時代》。2019年獻禮劇“C位”出道,秘訣在哪?
不妨以2019年的“劇王”《老酒館》為例。闖關東的小人物陳懷海歷經磨難以后,來到日本殖民統治下的大連,開老酒館謀生計。老酒館由此成了八方信息、各色人等匯聚的舞臺。隨著日寇侵華戰爭的進一步擴張,陳懷海也將老酒館變成了抗日的一個陣地,通過老酒館結交抗日志士,傳播抗日思想?!独暇起^》切入口很小,但妙在以小見大,將老酒館作為敘事的載體,以老酒館的興衰變遷以及人物間的情怨糾葛作為敘事主線,將老酒館的命運,與個體的命運、民族的命運交織在一起,反映了強烈的民族情懷與愛國情懷。
申捷編劇,陳昆暉執導,劉燁、馬伊琍主演的《在遠方》,講述快遞員姚遠在民營經濟和互聯網經濟快速發展的時代浪潮中,敢為人先,幾經浮沉,最終成為快遞行業領軍人物的故事?!对谶h方》同樣是以小見大,以幾個年輕人的奮斗,折射民營快遞的發展歷程,體現個體與時代的共振。
無論是《老酒館》還是《在遠方》都拍得非?!吧盍鳌?,就是一群人在一塊兒生活,他們可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坎兒,怪折騰人,但憑借著小人物的堅持、韌性、樂天,他們總能挨過去。它們傳遞給觀眾一種踏實又穩定的溫暖,畢竟這才是家,這才是有苦有甜的生活。2019年的獻禮劇普遍遵循“個體—家庭—歷史”的創作思路,以小人物和普通家庭的悲歡離合、酸甜苦辣,描繪時代畫卷、折射社會風貌。所謂“家國”,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而正是每一個“小家”,讓觀眾在追隨劇情的過程中產生親近感和代入感,最終實現廣泛共情??梢?,2019年的優秀獻禮劇因為贏得了觀眾的共鳴,而贏得了“C位”。
現實題材“都挺好”
現實題材始終是電視劇創作的熱點,因為現實題材取材于當下正在發生的現實,與觀眾的心理距離貼近,觀眾會有設身處地之感,劇情也更容易成為社交話題。
2019年依舊是現實題材的創作大年。從一開始的“爆款”《都挺好》,到《少年派》《帶著爸爸去留學》《小歡喜》等教育題材電視劇的井噴,再到《逆流而上的你》《第二次也很美》等聚焦年輕人婚戀生活的電視劇的熱播,2019年現實題材作品總體規避了“懸浮”的弊病,緊扣時代情緒,擊中現實痛點,也引發廣泛的社會思考。
《都挺好》是一部家庭生活劇,但在題材上有所創新——直擊中國式原生家庭,探討原生家庭對一個人個性的影響。它打破以往家庭倫理劇“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模式化刻畫,聚焦原生家庭和重男輕女的創傷,為很多在家庭中受到真實創傷的觀眾“提供了一道審視現實生活與傾訴過往的窗口”。當然,它也不只是渲染悲觀,通過劇中人物蘇明玉這一獨立、自主、強大的女性形象,給予觀眾正面的啟示:哪怕是再糟糕的原生家庭,你也可以成為更好的人。
《小歡喜》是一部教育題材電視劇,以方家、喬家和季家三個高考家庭,反映千千萬萬高三學子以及他們的父母的備考狀態。它以其真實、全面和深刻,讓觀眾以第三者的視角在電視劇中看到“自己”,經由劇中主人公經歷的種種波折、爭吵、沖突、哭鬧,反思父母與子女的關系,檢討我們在教育觀念上的偏差。
兩部劇的火爆,或許可以代表這一年電視劇現實題材獲得成功的經驗:將日常生活最真實的那一地雞毛,匯聚于老百姓普遍關切的“炙熱”生活話題中,既寫實又想象,既逼真又藝術,熱騰騰地講述出來。毫無疑問,現實題材,只有反映現實、擊中現實,才能收獲現實的喝彩。
古裝劇“慶余年”
對于2019年古裝劇而言,是波折與榮光共存的一年,嚴格的政策限定下,不少古裝劇定檔播出經過一波三折。不過,2019年也有不少古裝劇出人意料地打了翻身仗,從暑期檔《長安十二時辰》《陳情令》《九州縹緲錄》等相繼亮相,到年底《鶴唳華亭》《慶余年》《劍王朝》《夢回》《大明風華》等集中播出,古裝劇成為2019年劇集中不容忽視的存在。
2019年古裝劇有值得關注的兩大變化。第一,走出權謀與宮斗窠臼,側重于弘揚傳統文化,體現國風之美,彰顯人文價值。比如,《慶余年》是“以爽劇寫情懷”,以“現代思想和古代制度碰撞”為賣點,彰顯啟蒙情懷,讓不少人感到耳目一新。第二,制作的高度工業化。2019年的不少古裝劇服化道可謂精良,《長安十二時辰》打造了一座長安城,《九州縹緲錄》以電影質感還原“九州世界”,均充分體現古裝劇制作能力的升級。這背后是以影視“工業化”為依托的。所謂工業化,就是公式化、標準化、可量化、流水線化;它不是小作坊式的手工制作,而是機器的流水線生產,一個影視項目成立,服化道、攝影組、燈光組等部門就匯聚在這個“車間”里,順利完成“組裝”和“生產”。
2019年的影視圈,“資本退潮”“影視寒冬”是經常被提及的說法。跟2018年相比,2019年全國拍攝制作電視劇備案部數和備案集數有大幅度的滑落,跌幅高達30%。有一些悲觀者認為,這是行業衰落的一種表現。
真是如此嗎?其實不然。應該看到,在前幾年影視行業盛極一時的時期,雖然大量熱錢涌入,每年制作的影視劇數量不斷創造新的紀錄,演員們的片酬也水漲船高;但數量大幅提升的同時,影視劇的質量卻沒有相應提升,相反,急功近利、浮躁浮夸之風在影視圈蔓延。大量IP作品尚不成熟就匆匆制作并推向市場,內容同質化嚴重,供大于求、大量影視劇被積壓,天價片酬極大壓縮了制作投入,收視率造假、網絡點擊量造假泛濫成災……
從這個角度看,所謂的“影視寒冬”本質是影視圈的供給側改革,擠壓掉泡沫,擠壓掉粗制濫造之作,擠壓掉那些醉心于資本操作、無心內容生產的制作公司,擠壓掉實力不濟的演員。大浪淘沙,真正能夠留下來的是有熱愛、有激情、有夢想、有堅持的制作公司和影視人,整個行業逐步進入良性發展、保質保量的軌道上。像2019年的幾部爆款,《都挺好》《長安十二時辰》《陳情令》《慶余年》,在豆瓣的平均分高達8分,這在往年是未曾有過的。高質量、高口碑與高收益,呈現正相關關系。
因此,2019年影視圈的關鍵詞,應該是“都挺好”——市場回歸理性,制作公司專心于內容,演技成為一種流量,高品質的影視劇不斷。腳踏現實的土地、懷抱做好內容的初心,我們有理由相信,2020年的中國影視行業“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