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月18日召開的2019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年會暨中國綠色金融論壇上,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陳雨露發表書面致辭指出,過去一年,我國綠色金融體系建設取得了一系列新成績。綠色金融市場規模持續擴大,產品日益豐富。2018年,我國共發行綠色債券(含資產證券化)超過2800億元,存量接近6000億元,位居世界前列。政策體系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不斷夯實。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建設持續推進,為全國綠色金融體系建設不斷積累有益經驗。積極參與全球綠色金融治理,國際合作成果豐碩。
在書面致辭中,陳雨露總結了實踐中不斷深化新時代條件下發展綠色金融的幾條規律,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堅持服務實體經濟與有效防范風險有機結合。發展綠色金融的根本目的是更好服務經濟社會的綠色轉型,推動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要緊緊圍繞這一目標,鼓勵金融機構根據實體經濟發展的需要,加快產品與服務創新,有針對性地解決綠色投融資中存在的期限錯配、信息不對稱和產品工具不足等問題。同時,為有效防范綠色金融發展過程中可能存在的風險,前瞻性地提升政府管理部門綠色金融政策制定和監管能力,引導市場機構切實提升綠色識別和風險管理能力,促進綠色金融持續健康發展。二是堅持發揮政府“有形之手”作用和市場“無形之手”作用的有機結合。政府的主要職責是統一標準、規范準入、加強監管、強化披露,著力打造公平、公正、透明、可預期的制度環境。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金融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通過創新產品、提升定價效率、優化配置等手段,提升綠色項目的投資回報率和商業可持續性。三是堅持強化中央政府頂層設計職能與發揮地方政府主觀能動性有機結合。既要通過中央政府“自上而下”大力推動,形成發展綠色金融的強大社會共識和政策執行力;又要注重發揮地方政府“自下而上”的主觀能動性,結合地方經濟特色和產業結構布局,探索綠色金融支持區域綠色轉型的有效途徑,為全局性改革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四是堅持立足國情穩步推進與對標國際最佳實踐有機結合。推動綠色金融發展,必須緊緊圍繞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統籌考慮現實國情、資源稟賦和發展階段,構建適合我國實體經濟發展需求的綠色金融體系。同時,應對氣候變化、治理大氣污染等環境問題都是重大的國際議題,需要國際社會的通力合作。要充分利用雙邊、多邊合作平臺,引領和參與國際規則的制定,積極推動形成發展綠色金融的全球共識,提升我國制度性話語權和影響力。
“當前,我國綠色金融已步入縱深發展的新階段。面向未來,要圍繞推動綠色金融高質量發展這一目標,著力做好四方面工作?!标愑曷对跁嬷罗o中表示。
第一,加強對綠色金融理論研究,為綠色金融發展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積極探索將環境因素納入經濟學和金融學分析框架的有效途徑,在綠色金融基本原理、定價機制、影響因素、環境社會效益及其對經濟增長和可持續發展的作用機制等方面,爭取取得若干前沿性的重大研究成果。
第二,著力構建標準體系,保障綠色金融規范健康發展。作為綠色金融領域的“通用語言”,綠色金融標準既是規范綠色金融相關業務、確保綠色金融自身實現商業可持續的必要技術基礎,也是推動經濟社會綠色發展的重要保障。要充分發揮綠色金融標準工作組的作用,加快構建國內統一、國際接軌、清晰可執行的綠色金融標準體系,著重從制度建設、產品服務、操作流程、風險防控等角度全面系統規范綠色金融發展。
第三,深化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推動綠色金融可持續發展。通過積極探索發行綠色市政債券、開展環境權益抵質押交易、完善綠色債券監管政策工具箱、鼓勵金融機構開展環境壓力測試等手段,提供更加友好、可預期的政策環境,動員各類資本尤其是更多社會資本參與綠色項目建設,提升經濟主體發展綠色金融的內在動力。
第四,強化綠色金融國際合作,不斷提升我國在綠色金融領域的引領作用。要發揮好我國在綠色金融市場規模巨大、政策體系成熟等方面的先行優勢,繼續通過G20、NGFS、中英經濟財金對話、中法高級別經濟財金對話等多邊、雙邊平臺,積極宣傳推廣我國綠色金融政策、標準和最佳實踐,講好“中國故事”,貢獻“中國智慧”,不斷拓展國際合作的深度和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