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lect id="1r3p3"><video id="1r3p3"></video></delect>
<dl id="1r3p3"></dl><i id="1r3p3"><dl id="1r3p3"></dl></i>
<nobr id="1r3p3"></nobr>
<dl id="1r3p3"><i id="1r3p3"></i></dl><video id="1r3p3"></video>
<dl id="1r3p3"></dl>
<dl id="1r3p3"></dl>
<dl id="1r3p3"></dl>
<video id="1r3p3"><i id="1r3p3"></i></video><dl id="1r3p3"></dl><dl id="1r3p3"></dl>
<dl id="1r3p3"></dl>
<dl id="1r3p3"><i id="1r3p3"><font id="1r3p3"></font></i></dl> <dl id="1r3p3"></dl>
<video id="1r3p3"></video><dl id="1r3p3"></dl><video id="1r3p3"></video><video id="1r3p3"><i id="1r3p3"><font id="1r3p3"></font></i></video>
<dl id="1r3p3"><delect id="1r3p3"><font id="1r3p3"></font></delect></dl><video id="1r3p3"></video>
<video id="1r3p3"><i id="1r3p3"></i></video><video id="1r3p3"><delect id="1r3p3"></delect></video><dl id="1r3p3"></dl>
當前位置: 首頁 >> 業務介紹 >> 土地增減掛鉤 >> 正文
基于用地指標增減掛融資的熱點問題
2019-06-03 曉王 北京工隆建通智庫特約研究員  PPP項目爭端解決公眾號 審核人:   (點擊: )
[字號: ]

1、 增減掛業務是否可以融資?

如果是想尋求增減掛業務在政策層面上有無支持融資的文件,例如當年有關棚改的國發(2015)37號文中“鼓勵商業銀行對符合條件的實施主體提供棚改及配套基礎設施建設貸款?!贝鸢甘欠穸ǖ?,增減掛的相關文件--國土資發(2005)207號、國土資發(2008)138號、國土資規〔2016〕2號、國土資發〔2017〕41號,十余年中沒有任何一個文件、一條、一款鼓勵增減掛業務融資。

通過筆者咨詢了解,部分銀行高層已拜訪過相關部委,想尋求融資的支持文件。但是部委沒有下文,也沒有下文的計劃。

設想一下,如果部委層面以鄉村振興或者扶貧攻堅的名義下文支持增減掛相關業務融資,自然形成金融機構扎推的局面,導致指標供給大幅提升,指標需求端消化能力跟不上,就會出現指標價格大幅下降,甚至交易流標的情況。畢竟棚改的前車猶在,金融機構爭搶放出的貸款,說好是合理合規納入地方財政支出責任的,如今卻都被列入了地方政府隱性債務。政策之于金融機構,已經不是給點陽光就燦爛的問題了,是給一個支點,它們就能翹起整個地球。

沒有支持增減掛業務融資的政策文件是否就意味著該類業務不能融資?

第一,雖然沒有文件支持增減掛業務融資,也沒有任何文件禁止該類業務融資,至于涉及隱性債務的嫌疑后面再談。

第二,按照增減掛的流轉模式劃分,分為跨省域流轉、省域內流轉及市內流轉三種??缡∮蛄鬓D是國家通過轉移支付先行撥付70%的資金至項目拆舊區,待完成拆舊復墾安置后再撥付剩余的30%,該模式下項目拆舊區是先有資金后干項目,無融資需求。且指標流轉無市場背景,由中央財政統籌。而省域內流轉及市內流轉模式下,是項目拆舊區先行自籌資金完成項目,指標經過驗收流轉后流轉資金回籠至項目拆舊區。該模式下,項目拆舊區在自籌資金階段是存在借款需求的,且指標流轉是在省級流轉平臺市場化交易,符合金融機構項目融資標準。

所以政策支撐文件的缺失是增減掛業務融資的天然短板,但也是保護增減掛業務健康穩定發展的手段。

2、 增減掛業務融資是否涉及新增地方政府隱性債務?

增減掛業務存在涉隱的地方主要是商業合作協議以及指標交易收益回款路徑的合規性。這里結合棚改業務作一個對比:

棚改的業務模式是有國發(2015)37號文、財綜(2015)57號文、財綜(2016)11號文作為支撐,細化到業務模式以購買服務的方式操作,購買服務的范圍包括征地拆遷、安置住房籌集及公益基礎設施建設,服務資金納入年度預算,鼓勵商業銀行提供貸款等。而政府購買服務的業務模式又有財綜(2015)96號文支撐,有財預(2017)87號文的規范。所以之前用購買服務模式操作的棚改在金融機構進行融資是沒有任何政策上的爭議的。

而土地增減掛在政策上沒有文件明確是以何種模式操作,也沒有明確金融機構是否能予以貸款?,F行主流模式下,政府授權項目承接主體,而后由承接主體與政府簽訂商業合作協議。政府授權項目承接主體的方式,可以在各省關于異地扶貧搬遷的指導性文件中找到先例,比如黔府辦發(2016)1號、皖政辦(2016)5號;而承接主體與政府簽訂商業合作協議的模式就存在一定的爭議,商業合作協議的內容并不是直接的指標買賣,而是政府將指標交易收益按協議約定支付給承接主體。指標流轉的收益是先入政府的財政專戶,而后通過財政的支出賬戶撥付給承接主體。也就是說盡管指標的流轉是市場化的,但承接主體并沒有直接參與到這個市場中。市場化經營的企業與公開競價的市場之間,被財政的收支兩條線給隔開了。

財金(2019)10號文中有一句:“財政支出責任占比超過5%的地區,不得新上政府付費項目。按照‘實質重于形式’原則,污水、垃圾處理等依照收支兩條線管理、表現為政府付費形式的PPP項目除外?!睂嵸|重于形式,增減掛業務的表現形式雖是一種政府付費,但是最終收益是來源于市場化的指標流轉平臺。

為什么上到國家政策下到實施細則都已齊備的棚改業務,如今都被認定成隱性債務了呢?因為大量的本該納入地方財政支出責任的付費資金實際上并沒有納入預算。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地方政府的財力不夠公開、透明、實時。

而增減掛業務不存在如棚改一般短時間內野蠻生長的潛在風險。首先,政策層面沒有強刺激的信號;其次,指標交易市場是公開、透明、實時、市場化的,指標的供需關系對于增減掛業務的發展本身就是一種約束;最后,項目的主管部門與指標交易的監管部門都是國土資源廳,各省廳可以根據上一年的指標交易情況制定次年的指導性政策。

所以,從實質重于形式的角度說,增減掛業務涉及隱性債務的風險是較低的。

3、 節余指標流轉市場是什么樣的?

根據國土資規2016年2號文:“ 省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要建立臺賬,對全省增減掛鉤節余指標進行統一管理,按照公開、公平、有償的原則,引導節余指標合理流轉,用于效益好的項目,充分顯化土地級差收益,保證產生的節余指標能用得出去、資金能收得回來?!?/p>

目前各省節余指標的流轉平臺都已搭建完畢,基本都下掛在各省自然資源廳與公共資源交易中心名下。

江蘇省

40917

四川省

安徽省

上面展示的三個省份的交易平臺可能美觀程度不同,但都體現了公開、透明、實時、市場化這幾個特點。

上一條:孟慶斌會見恒豐銀行客人
下一條:臨沂財金集團與沂南縣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項目開發合作簽約儀式舉行
關閉窗口
久久精品国厂无码二区
<delect id="1r3p3"><video id="1r3p3"></video></delect>
<dl id="1r3p3"></dl><i id="1r3p3"><dl id="1r3p3"></dl></i>
<nobr id="1r3p3"></nobr>
<dl id="1r3p3"><i id="1r3p3"></i></dl><video id="1r3p3"></video>
<dl id="1r3p3"></dl>
<dl id="1r3p3"></dl>
<dl id="1r3p3"></dl>
<video id="1r3p3"><i id="1r3p3"></i></video><dl id="1r3p3"></dl><dl id="1r3p3"></dl>
<dl id="1r3p3"></dl>
<dl id="1r3p3"><i id="1r3p3"><font id="1r3p3"></font></i></dl> <dl id="1r3p3"></dl>
<video id="1r3p3"></video><dl id="1r3p3"></dl><video id="1r3p3"></video><video id="1r3p3"><i id="1r3p3"><font id="1r3p3"></font></i></video>
<dl id="1r3p3"><delect id="1r3p3"><font id="1r3p3"></font></delect></dl><video id="1r3p3"></video>
<video id="1r3p3"><i id="1r3p3"></i></video><video id="1r3p3"><delect id="1r3p3"></delect></video><dl id="1r3p3"></d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