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剛出臺的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扎實開展新增耕地指標和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節余指標跨省域調劑使用,調劑收益全部用于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支持鄉村振興’。這些都為傳統農區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了難得的政策機遇?!比珖舜蟠?、安徽省宿州市市長楊軍告訴記者。
楊軍介紹,2008年,宿州市被列入全國第二批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并率先在全國創新試點“人地掛鉤”模式,宿州市作為全省唯一國家級建設用地二級市場試點市,高質量通過自然資源部驗收。近年來,獲得安徽省國土資源廳下達增減掛鉤計劃指標5.26萬畝,連續19年實現了耕地占補平衡。
2018年3月,宿州市在全省率先實施了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三年提升行動,去年全年完成拆遷3.68萬畝、復墾3.3萬畝,村民每年從新增加的耕地可獲得純收益約3900萬元,節余指標省內交易3956畝、成交價款15.82億元。2019年,宿州市計劃大力開展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提質年”活動,進一步加快零星地塊納入增減掛工作,健全完善“兩庫兩臺一專戶”基礎平臺,同時提前謀劃安置區建設,統籌考慮住宅與產業配套發展,全市全年爭取完成拆舊區先行復墾3萬畝,各縣區平臺交易節余指標不低于1000畝。
楊軍說,為加快推進傳統農區提升土地增減掛質量,建議一是允許建設用地在集體之間流動。目前農村大量建設用地處于低效利用中,一戶多宅和“空心村”現象普遍,而鄉鎮周邊的建設用地較為緊缺。建議允許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指標在農民集體之間流轉。二是統籌推進生態環境整治修復。建議統籌推進村莊建設用地、各類違法建筑違法用地、廢棄礦山、人居環境等方面整治。優化土地結構和布局,加強鄉村建筑、鄉村景觀的治理和再造。三是健全國省資金的投入保障機制。建議將增減掛納入中央財政補助資金范疇,充分發揮中央資金的引導放大效應;切實加強各級地方財政投入資金保障,省級財政要明確投入,加大對財力困難市縣增減掛工作的支持力度。